作为唐朝背景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大唐。无论是妆容服饰,还是武器建筑,都是在不断推敲史料和文物后的艺术复刻。
本文就服饰与搭配,窥探昔日盛唐面貌。
唐·男装
道服 - 宗教礼服
易烊千玺出场时着装的道士服装,因唐代学道风气盛行,道教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五个部分。道士品阶不同,穿着也不同。而仙鹤是道教常用的图案,世称成仙为“羽化登天”,细节处理地据说也被道教协会认可。
鹤氅:作为现代男装汉服基本款式,又称氅衣、大氅,为一般男性穿著之御寒外套。据说,其最原始的样貌是使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其特点为大袖,无缘边(或仅有领缘),衣身两侧开衩,女用披风常会配上金属花扣,通常搭配宽袖之袍装穿著。
箭袖圆领开胯袍衫 - 日用服
箭袖圆领开胯袍衫,此类袍衫腰部以下两侧开衩,衣袖一般较窄,口紧根松,从手腕部到肩部逐渐做宽,俗唤箭袖,唐人将此衣式称为“缺胯衫”或“开骻衫”。由《新唐书·卷二十五·车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
长安官吏、庶人最常穿的“缺胯袍”则属于唐代形制中的一种具体形制,所谓“缺胯’,是指在袍衫两胯下开“衩儿”的形制,以利于行动。因此,这种袍衫被作为一般庶民或卑仆等下层人的服装。其形制为圆领、窄袖、缺胯,衣长至膝下或及踝。穿这种袍衫,一般内着小口裤。劳作时,可将衫子一角掖于腰带间,谓之“缚衫”。而臂鞲作用于手臂的防护,大体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男侍者陶俑
圆领襕袍衫——正式场合制服
圆领襕袍衫不开衩,膝下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横襕,称为“襕袍”、“襕衫”,有附会古深衣上衣接下裳之意。襕袍在隋唐开始作为官员常服制度,成为正式场合的制服,唐代壁画、陶俑中,文武官、内官着襕袍的形象很多。
唐·壁画
官服 — 制度
《长安十二时辰》的服装组,对不同品级官员的着装色调及织锦工艺也都严格比照唐朝的品色制度1:1还原。
《韩熙载夜宴图》,可见当时官员服饰特征
唐·女装
盛唐时期女子上着短衫,下着齐胸裙,在以丰腴为美的唐朝,这种服饰能修饰女子身材,显得曼妙高挑。一般来说配饰有插梳、簪钗、璎珞,而衣着则有齐胸裙、襦、披帛相装饰,以上这几种基础形制也在汉服活动中经常出现。此外在唐朝,女扮男装也非常时兴,所以女子穿着圆领的模样也会经常出现。
半臂齐胸襦裙
沈从文曾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女子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对襟的短外衣。唐代初期半臂齐胸襦裙大致有圆领对襟和直领对襟两种,高祖至高宗时期圆领口的半臂和上襦较常见。武周时直领对襟半臂逐渐流行,并有两种穿著方式,一种是衣在裙外,胸前纽结的对襟半臂,较为普遍;另一种是衣在裙内的交领半臂。
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中壁画
对襟齐胸襦裙
上衣为对襟、窄袖,裙子束在胸口处,故称“齐胸”。该款式多配用“披帛”,为一幅布直接披在肩上,主要功能除美观外,还具有夜间挡风保暖的功能。
唐·捣练图
首服 - 幞头
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的主要首服,幞头的材质通常比较软,所以人们会在幞头里垫入衬物,这种衬物被称作“巾子”。
巾子的不同造型使幞头的式样变化丰富起来,幞头后面通常坠有两脚,这两脚也有各种变化,有软脚幞头、硬脚幞头、朝天幞头、局脚幞头、直脚幞头等。
头饰 - 子午簪
之前引起广泛讨论的李必道冠的戴法,也早已有权威专家证实这种从后往前的插法叫子午插法,至少到元之前,道士的道冠还是以子午簪式为主,所以剧中的这种佩戴方式是非常符合时代特征的。
唐·女子妆发
发型设计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已成年的唐代仕女常梳云朵髻和堕马髻,而诸如理发师小女儿及元载侍女都梳着双环垂髻。
《长安十二时辰》为我们呈现了盛唐往日的恢弘场景,也让我们重拾部分丢失已久的文化。每一位钟爱汉服的同袍们,或许都有一个愿景:那就是有朝一日,我们可以穿着汉服上街而不被视作异类。不求汉服全民普及,但求在传统节日时,我们可以郑重其事地穿上汉服,过一个有仪式感的节日。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仅供交流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