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记年】2005-2006年汉服复兴运动大事记

汉服大事记【汉服记年】2005-2006年汉服复兴运动大事记已关闭评论19.7K

【汉服记年】2005-2006年汉服复兴运动大事记

2005年2月8日(甲申年除夕),刘荷花全家,以及方哲萱、王琢夫妇共同穿汉服在深圳大梅沙海滨迎接鸡年的到来。刘荷花还专门为自己的父母赶制了汉服,在2月10日(年初二)回到梅州老家,两位老人穿上汉服后激动不已,不停的说:“我们赶上好时候啦,还能在有生之年穿上自己的祖宗衣。” 刘荷花在博客中写道,她的父亲青年和壮年时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顺应历史潮流回归了自己民族。

2005年3月13日,吴飞(字笑非,网名“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七位网友在济南近郊的文昌阁遗址举行了第一释菜礼。释菜礼,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这次活动所穿的深衣全部由吴飞制作。此次祭礼也标志着民间儒家学子开始从“网上走到网下”,即把网络上的集体认同,转变为现实中的集体行动。

2005年4月26日,宋豫人(名庆胜,字豫人,号一晕,)受邀在河南郑州城隍庙着汉服,为游客讲解《城隍庙的来龙去脉》、《汉服、汉礼简说》等内容。自此以后,宋豫人每周六、日都在河南郑州城隍庙讲解《汉家基础知识》,后整理成《汉家讲座》系列,包括《华夏文明之适应域》、《救族之道路》、《诸夏、万邦、鞑虏》、《中国历史脉络》等内容。

2005年5月6日,由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组织,礼仪研习者吴飞为吉恩煦(字与嘉,网名“周天晗”)着汉服加冠,或为汉服消失三百多年来的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成人礼完全按照明代礼仪的“三加”进行“: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仪式上所用的服装、冠等物品均由吴飞依据史书记载制作。

2005年8月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网名“溟之幽思”)发表论文《汉服略考》,文章主要介绍了汉服的定义、消失历史、当代汉服运动等内容,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对奠定汉服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梦玥又于2006年毕业时提交《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汉服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汉服复兴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2005年10月1日至7日,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有:知识竞赛、祭拜袁崇焕、参观天安门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网友参加了此次活动,主要有:迟月路、罗冰、李敏辉、陆建宁、王允、李玉娟、方哲萱、网友“鸿鹄”、网友“时间的味道”等。在知识竞赛上,来自北京的网友“小狐仙”穿红色曲裾跳了一段汉舞,该舞蹈在网络广泛传播,并拉开了穿汉服跳汉舞的序幕。

 2006年1月3日,近代首次笄礼在武汉东湖之滨的梅园来开序幕,受礼者为严姬(网名“残夜魅”)。礼仪流程根据天汉网和汉服吧《追寻失落的成年礼计划》进行,采用“三加”的形式:一加为襦裙,二加为曲裾,三加为花钗大袖礼服,所有衣服都由严姬本人缝制。这也是近200多年来笄礼的首次重现。此次祭礼的场地布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并列,这在明朝史书记载更是从未有过的。

2006年1月8日50余位网友在上海松江,首次采用汉礼汉服祭祀先烈夏完淳,并开启了汉服团购先河。此次活动由王育良负责设计祭服,他与吴飞讨论后,参考韩国宗庙祭的服饰后进行设计。活动祭礼仿明代祭礼设计,但简化了很多,整个祭祀约一小时。实际上,此次活动还开启了汉服团购的先河。祭服由网友“红天”制作,网友自愿订购,最终有34人定制了该汉服,价格为每套285元人民币。此次活动举行后,英国的网友彭涛曾经把照片拿给牛津大学的教授,教授看到后非常震惊,认为中国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召集的形式,且不依托任何组织与商会,竟然自己制作衣服、研制礼仪,还举办大规模实践活动,这是一件非常的厉害的事情。

2006年2月11日,6位网友在江阴祭祀抗清“江阴三公”。“江阴三公”是指明朝末年抗清斗争中殉国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他们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怀念和景仰。参加祭祀人员有黄海清、王允、网友“仕风”等6人。从此以后,每年汉服祭祀活动都在此地举办,缅怀民族英雄。受此活动影响,各地也纷纷展开了定期祭祀民族英雄的活动,希望通过此方式,唤起更多人对古礼、民族英雄的敬重。

2006年2月19日,20岁的女孩瞿秋石(网名“苑夫人”)穿着汉服,在安徽合肥的明教寺门口,展开“华夏汉族、汉服归来”的条幅,向过往的行人解说汉服的渊源、款式和流行时期。这也是首次使用宣传条幅来明确的介绍汉服,这种方式至今仍在汉服活动中广泛使用。瞿秋石还写过一篇文章《汉家衣裳》:“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该文章被孙异改编为同名歌曲《汉家衣裳》后广泛传播。瞿秋石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展现出了汉服条幅,让路人一眼就明白了衣服的意义;也让汉服运动不再局限于内部交流,呈现出对外宣传效果。

2006年3月1日,“汉衣坊”公司正式营业,是全国第一家正规注册、投入运营的汉服实体店铺,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汉衣坊”早期主营汉服礼服,主要针对社会人士推广汉服和汉文化理念。2006 年后推广“汉式婚礼”和“汉族综合礼仪策划”业务。“汉衣坊”还在“汉服春晚”等活动中提供了赞助支持。《北京汉服商业群体发展史记》中对“汉衣坊”的描述是:“一个饱受争论的商家,一个热衷宣传汉文化推广的企业,一个延续至今风头依旧却不入爱好者群体的汉商另类。”我想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而“汉衣坊”早期的经济困境,也确实体现了汉服“产业化”的艰辛,并为其它商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6年4月7日当天,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网友,分别在当地穿汉服过上巳节,举办水畔祓禊、曲水流觞、踏青游春等活动。自此以后,每年的上巳、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各地汉服组织分别举行相应的传统活动,将汉服活动与传统习俗相结合,该活动方式延续至今。网友“溪山琴况”与“蒹葭从风”提出的传统节日复兴计划,不仅为传统习俗的传承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为汉服活动找到了新方式。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汉服活动,也成为了2006年以后各地汉服组织宣传汉服的主要方式。

2006年4月9日下午2点,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百家廊”前,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轮番上阵,再现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乡射礼,这也是自满清灭亡360多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此次设立按照明代射礼的具体程序和礼制进行,分为献宾、宾主、献三宾、献众宾等环节。随后,主宾双方开始射箭进行比试。射箭比试总共进行三番,每番四射。三番比试之下,胜者为败者斟酒,落败者饮酒。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身着汉服在武汉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了成人仪式,由武汉市领导为学生进行加冠。此次活动由“加衣冠”、“成人宣誓”、“敬师长”、“敬父母”等活动步骤组成。2002年起,武汉市把每年的5月16日定为“武汉市18岁成人节”。

2006年6月,赵里昱他从美国纽约来到上海。6月9日21点15分,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 赵里昱抵达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赵里昱对接机的朋友说:“在大使馆拿到祖国的签证的时候非常激动,告诉自己——我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了,作为一个汉人!我一定要穿着汉服回来,一定要在祖国穿着汉服走街!”。

2006年7月18日孙异完成《重回汉唐》的最终版本录制,并被收录在个人专辑《小三和弦》中,该歌曲是汉服运动以来的第一首歌曲,。2007年、2008年孙异在CCTV3的《激情广场》栏目中着汉服演唱了《重回汉唐》。

2006年7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将汉族着装图片更为“汉服”,这是汉服运动的一次突破。 2006年7月19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简称政府网)“56个民族介绍”的页面中,55个少数民族都穿着传统民族礼服,只有汉服至穿了内衣“肚兜”。看到图片后许多网友写了建议信或打了电话,2006年7月,政府网撤掉了“肚兜”图片,改为空白。网友再次与网站编辑部人员交流。2006年7月20日,网站将汉族图片更换为汉服,但网友发现该汉服为左衽,再次与网站人员交涉。7月21日,政府网再次为汉族更换图片为汉服,不就之后,新华网也更正了“肚兜”图片。政府网和新华网更换汉族图片,也是汉服消失以来的一次历史性回归。

2006年11月12日,洪亮和其妻子在上海举办了周制士婚礼。婚礼上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象征着神圣)。整个仪式宁静安详,黄昏中开始,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杂耍般项目,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安静细致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此次婚服制式、布料选择、婚服设计图等内容,都由王育良负责,他还担任了婚礼的赞者。有了这一次的周制婚礼,又有更多网友选择举办传统婚礼,如:2008年网友“花雨吟衣”和其丈夫举行的唐制婚礼、2009年网友“宋军遗民”和其丈夫举行的明制婚礼、2009年网友“兰芷芳兮”和其丈夫举行的汉式婚礼。

微信搜索【汉服文化传播】公众号,获取汉服活动/汉服科普/汉服课程信息。